在袁谭的面子下,南皮、河间两处郡城,尽皆选择开城投降。
并且,城中的府库粮秣,基本也是完好无损,跟帐面相比只少了两成,算是归顺时城中官吏、豪族贪墨较少了。
对此,刘烎也并不追究,反而又取出两成粮秣,再次赏赐归顺的文武和守军。
这种安抚人心的手段,属於这个时代的基本操作,也是刘烎不得已的选择。
至於河间、南皮两郡,加起来也有十多座县城,随着两座郡城归顺后,刘烎也派出当地官吏,前往其他县城招降。
这些小县城兵马不多,最多的只有三五百,少的却只有数十人。
得知大公子袁谭都归顺芜湖侯,而且还带着芜湖侯兵马劝降郡城,其余的十几座小县城也无斗志,纷纷派人前往南皮城归顺。
对於归顺的县中官吏,刘烎一并让他们保留原职,并对最早投顺的三处县城,额外给予了不少的赏赐。
从抵达渤海仅仅半个月,整个渤海之地便全境归顺,至少是名义上属於刘烎的势力。
只要刘烎能守住南皮,那么只需要两三个月,整个渤海都将彻底掌控。
而此时的邺城朝廷,正陷入同曹操的战事,根本无暇顾及渤海情况。
当然,袁谭的投降、渤海的陷落,也不可能令邺城无动於衷。
无论是北天子刘和,亦或是大将军袁尚,得知消息后皆惶恐,命袁熙领兵屯驻安平城,以防备东面可能的刘烎军突袭。
也正是由於袁熙分兵而走,袁尚在黎阳刚取得的局面,逐渐变得不再那么稳定。
面对曹操的精兵强将,已经呈现摇摇欲坠之势,而若是黎阳被曹军攻破,其兵锋便可直抵邺城。
因此,整个邺城都十分动荡,不少人皆心存惶恐,有人开始另寻出路,或是写信暗联曹操、刘烎,或是向常山、上党等地转移。
北天子刘和心中甚是惊慌,一面写令书给黎阳大营的袁尚,让他一定要挡住曹操的兵锋,一面却在召集自己的亲信,商议迁都幽州的事情。
毕竟,刘和乃是刘虞的儿子,在幽州之地素有人望,如果能回到幽州之地,倒是可凭此聚集人马钱粮,未必不能静观天下之变,或者拥有更大的政治本钱,便是选择向南面投诚,也可以落得个富贵余生。
总而言之,决不能在这个时候,便落入曹操或刘烎手中,否则极可能被押送成都,甚至步前帝刘协的后尘。
袁尚得到刘和的命令后,其心中也是极为的慌乱,他若能打败曹操大军的话,那TM还用等到今天吗?早TM反攻回兖州之地!
不过,袁尚毕竟得袁绍传承,其还是有些统率能力的。
虽然袁尚同样惊慌,但表面上却保持着镇定,还提高了这些天的伙食,并给各军将、校尉赏赐,以此稳住了动荡的军心,使曹操未能趁机得胜。
另一方面,刘烎获取渤海之地后,却也没有再更近一步,只留太史慈驻扎南皮、臧霸驻扎河间,自己则引兵前往各县视察,顺便了解渤海之地的整体情况。
而这一番巡查,便是花费了整整两月,对於渤海各地的情况,刘烎心中也算有谱了。
毫无疑问,渤海不愧为袁绍起兵之地,除了夏汛期偶有的水患,以及平均五年一次的黄河改道,渤海的粮食、铁矿等产出数量,甚至高於七年前的江东。
也因此,刘烎占据渤海之地后,不用对渤海转移支付,只凭渤海本地的人力、物力、畜力,便完全够自给自足,甚至还能稍微支援下青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