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章(1 / 2)

正心修身,齐家明伦

圆镜之中画面与字迹再变,不过对于这一点,倒是有不少人对此并不认同。毕竟不管怎么说,李世民弑兄夺位这点没得洗,子孙后代更是有样学样,将玄武门继承法这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还有太子李承乾和嫡次子李泰之间,嗯,该说不愧是老李家的种,兄友弟恭一脉相承。

比如此刻,在后世的时空当中,崇祯皇帝朱由检便开口道

“朕不及太宗才,若其闺门德行,朕亦不愿学。”

虽然朕承认朕的才干比不上唐太宗,不过朕才不愿意像他一样兄友弟恭呢

看到朕的皇位了吗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程序完全合法,没有丁点毛病。

你怎能叫朕学李世民这个弑兄夺位的呢说,你是何居心

啊这咱能不能别只盯着这一条,不如聊点别的,比如帝范教子

“饬躬阐政之道,皆在其中,朕一旦不讳,更无所言。”

但见那圆镜中画面之所显示,老年太宗皇帝以亲手所书之帝范予太子,讲述一个马上争天下、马下治天下的开国君主一生之经验总结。言辞殷殷,敦敦教诲,拳拳爱子之情溢于言表。

但唐朝太宗皇帝所在的时空当中,长孙皇后看着圆镜当中此一幕画面,心中感伤之余,却终是问出积压在心头许久之疑惑。

“为何不是承乾”

夫妻俩都是聪明人,因而早在此前有关李治和武则天的盘点出现之时心中便已经有了某些不好的猜想,只不过强行压下,不去想那可能。再者,不管是太子李承乾还是稚奴都是他们夫妻俩的子嗣。

但现在,长孙皇后终是不再自欺欺人,而是清楚的意识到,他们的孩子或许走上了一条和他们相同的道路。

父子相残,兄弟相杀。

“不,观音婢,不要多想。”

李世民握住长孙皇后的手,将其揽入到怀中,开口

“你要相信自己,只要你在,孩子们在你的教导之下,那么便没有那可能。”

“但,如果我不在了呢”

长孙皇后却早已经从那圆镜闪动的画面之中看出了端倪,心中浮现出层层的不详。李世民目光微凝,身形微顿,却是再度开口道

“朕定不会叫这一切发生,况且”

李世民以手指圆镜,反问“在此之前,你我可曾想过,会有这般奇遇”

天机已然泄露,那么是否代表,未来的事情并非是一尘不变,而是充斥着那诸多种种的可能

圆镜并没有给出答案,而是继续推进。

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

俯首抑意,纳谏求治励精不倦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伴随着诗人提笔落下,纸间字迹显露,在那圆镜之中,一幕幕画卷翻开,一个个身影从画像当中走出。

是房谋杜断,文臣治理国家而武将平定天下,互相配合,为着同一个盛世大唐的理想而奋斗与拼搏。

是如同凤凰孔雀一般张扬骄傲的君主一次次咬牙切齿,却又一次次的平息了心中怒火,选择那逆耳忠言。

是君臣相得,恰如同鱼水,共谱这一曲盛世长歌。

这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

太原公子,褐裘而来。

本可以坐享荣华却心存天下。

于圆镜之中接下来所显示的是,从贞观五年开始,便有大臣请求李世民去泰山封禅。

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

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宣示天命,向上天汇报功绩。

所以在宋朝某位真宗皇帝之前,封禅泰山一直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是不少帝王心中的梦想。

但这梦想在李世民身上却一直不曾实现。

贞观六年,群臣再度请求李世民封禅。

李世民心中如何想姑且不论,但是嘴上还是例行谦虚了一下。

老百姓幸福安康就好,封不封禅其实就是个形式啦,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于是群臣再请。

李世民心动。

盛情难却,既然众卿都想我去

然后魏徵跳了出来,并且表示

虽然陛下你做的很好,很有功绩,但是你不能去

李世民为什么

魏徵因为费钱,老百姓受不了,而你心疼老百姓,所以不能去。

于是封禅计划不了了之。

而在之后的时间中,虽然国力蒸蒸日上李世民自身亦再度萌生出封禅的想法。但终其一生,因为诸多种种原因,最终未能成行。

有一威凤,憩翮朝阳。

弭乱世而方降,膺明时而自彰。

其效至于米三钱,外户不闭

“汝生不及贞观中,粟米数钱无兵戍。”